政府工作报告(2011年)

发布时间:2011-03-03 00:00信息来源:政务公开办文字大小:[    ] 背景色:       

 
政 府 工 作 报 告
—— 2011年1月6日在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bte365官网_365bet官网备用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

各位代表:
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克难奋进、成果辉煌的“十一五”
“十一五”时期,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,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、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。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万众一心,开拓进取,成功战胜特大自然灾害,妥善防控公共卫生事件,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,圆满完成“十一五”目标任务,开创了淮南现代化建设新局面。
五年来,综合实力大幅提升。预计2005到2010年,全市生产总值从263.6亿元增加到600亿元,年均增长13.2%;财政收入从36.5亿元增加到106亿元,年均增长23.8%;粮食产量从100.5万吨增加到139.1万吨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16.1亿元增加到388亿元,年均增长19.2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1.7亿元增加到186.5亿元,年均增长18%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8.2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3.9倍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53家增加到532家。工业化率从44.8%提高到59%,城镇化率从59.1%提高到65%。
五年来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围绕立足煤、延伸煤、不唯煤、超越煤,实施“T”型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。煤电产业加速提升,原煤年产量从4018万吨提高到8100万吨,年发电量从230亿千瓦时提高到465亿千瓦时,分别增长101.6%、102.2%,率先在全国建成“亿吨级”煤电基地。煤化工、煤机产业加快培育,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。纺织服装、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快振兴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%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,农业产业化“712”提升行动计划扎实推进。现代服务业统筹发展,商贸物流、文化旅游、现代金融、房地产等产业蓬勃兴起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。
五年来,城市形象日益彰显。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、滨河滨湖城市、宜居宜游宜学宜业城市,统筹推进新区开发、老区提升、矿区改造、景区完善和综合交通。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,基本实现全覆盖。城市建设蓬勃展开,完成投资492.3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7.5倍。竣工商品住房面积775万平方米。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80万平方米,改扩建农村公路1743公里。高速公路、高速铁路、淮南港和航站楼加快规划建设,综合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。城市创建深入推进,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等称号。新增绿地面积586.4万平方米。新创4A级景区2处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,跻身省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市。
五年来,改革开放深入推进。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,成为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,创造性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,加快融入长三角,加速国际化进程。累计利用外资7.4亿美元,引进内资722.7亿元,实现进出口5.6亿美元,分别比“十五”时期增长83%、675%、210%。加快规划建设11个开发区,省级开发区从1个增加到6个,搭建163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开发平台。完成36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,新增民营企业7500家、个体工商户1万户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,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。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,强化城乡规划建设、招商引资、沉陷区治理等服务职能。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。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。加强创新体系建设。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,鉴定科技成果167项,荣获各类科技进步奖51项。第六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。
五年来,人民生活明显改善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8599元、2786元增加到15300元、5400元。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20.9平方米、25.1平方米增加到24.5平方米、35平方米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从333.5亿元、221.9亿元增加到897.8亿元、655.9亿元。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5.5亿元,惠及240万人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,投入资金60亿元,建设搬迁安置点61个,搬迁居民28.7万人。统筹发展各类教育,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。城乡食品药品安全、公共卫生、医疗服务等体系不断完善。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,实现下岗再就业11.2万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,累计支出54.5亿元。医疗保险实现“三张网”全覆盖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。社会救助830万人次。文体事业丰富多彩,成功举办五届中国豆腐文化节、两届中国·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、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,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。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,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,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形势平稳,社会保持和谐安宁。
各位代表,五年来,我们风雨同舟、迎难而上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;五年来,我们科学发展、奋力赶超,跨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。回首“十一五”,我们深深地感到,要推动淮南新发展、开创新局面、实现新跨越,必须立足市情、明晰思路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、正确的政绩观、人本的群众观,把中央精神、省里要求和淮南实际结合起来,不断丰富“五彩淮南”的形象定位、“两型城市”的目标定位、“一主两翼”的战略定位、“四煤”发展的转型定位、“四宜”城市的功能定位,闯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。必须深化改革、开拓创新。坚持用创新的思维、改革的办法、市场的机制,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永不满足、永不停滞、永不僵化,构建转变发展方式体制机制,增强发展活力。必须统筹兼顾、协调推进。坚持提升学习力、实践力、执行力,保持整体联动、城乡互动、区域带动,促进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协调发展。必须把握当前、放眼长远。坚持发展不动摇、不折腾、不懈怠,对历史负责、为现实服务、替未来着想。必须以人为本、改善民生。坚持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把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二、奋发有为、异彩纷呈的2010年
过去的一年,是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,也是我市大事多、喜事多的一年,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增长较快、结构优化、效益提高、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。预计,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%以上,财政收入增长41.3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.6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.6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.9%,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.4%。一年来,主要做了以下工作:
(一)推进项目招商,在产业培育上迈出新步伐
以项目投资发展产业。全年实施项目1280个,增长35.9%。扎实推进“工业结构调整年”。中石化(安徽)煤化工基地批准筹建,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挂牌成立。煤制烯烃及乙二醇、郑煤机舜立机械、顾桥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开工。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及组件、轻纺服装鞋帽工业城、年产5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生产线等项目成功签约并启动实施。煤制气、3座电厂、2条1000千伏特高压、毛集博胜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。3大煤矿矿建工程全面展开。比塞洛斯煤机、长壁煤机、海螺水泥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。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“倍增计划”全面完成,凯盛重工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,德普胶带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“三纵两横”路网全面拉开,台湾科技园正式开工,国家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主体工程完工。
以招商引资嫁接产业。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若干优惠政策,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机制。组建了驻深圳、厦门、杭州招商联络处和274个招商小分队。组团参加了第六届徽商大会、世博安徽活动周等重大节会,扎实开展赴南美、欧洲、香港、长三角等地招商推介。编制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淮南集中区30平方公里规划,与上海杨浦区签订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与上海长宁区、贵州遵义市缔结友好城区(市),与浙江平湖市合作加快,与淮南矿业签订共同推进城市化、工业化框架协议。与央企合作进展顺利,淮南电网工程等9个项目开工,新增签约项目7个。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发展“4511”腾飞计划,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签约项目152个,总投资619亿元。共同建立合肥经济圈定期会商机制,完成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,荣获“2010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”、“2010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”。全年利用外资1.34亿美元,增长11.7%;引进内资260亿元,增长57.6%;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.32亿美元,增长10%。
(二)展现五彩魅力,在城市功能上实现新提升
“四大”节会成功举办。第八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,展现了淮南良好的办赛、竞赛水平,为矿山救援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第十七届中国豆腐文化节,坚持以节促发展、以节促开放、以节促招商,取得了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双丰收。第十届全国“市长杯”乒乓球赛,被国家体育总局赞为“十全十美”的赛事,达到了成功、创新、精彩、难忘的效果。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,凸显了“五彩淮南、盛世江淮”的主题,实现了办好一流盛会、建成一流场馆、展示一流形象、务求一流效果、提供一流保障、力争一流成绩“六个一流”的目标。“四大节会”的成功举办,展示了“五彩淮南”的城市形象和辉煌成就,增强了全市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,正转化为加快发展、加速崛起的强大动力。
城市建设全面提速。城市总体规划(2010-2020年)获国务院批准。西部城区分区规划、八公山综合旅游服务区规划、高铁站周边地块设计、滨瓦埠湖新城概念性规划等编制完成,滨河新城、滨高塘湖新城、大汉城等概念性规划启动。全年完成大建设投资221亿元,增长43.8%。新区开发全面展开。市级机关办公楼和南纬一路等6条道路基本完工,奥林匹克公园、淮南二中、山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推进,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、D水系等45个项目全面开工。老区提升取得突破。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计划提前实施,硬化、绿化、亮化、净化、智能化和文化“六位一体”推进。国庆路等16条主干道、陈洞路过街人行天桥和广场路下穿立交竣工投用,12条次干道、主城区113条小街小巷改扩建工程完工。拆除违法违规违章建筑27万平方米。矿区改造扎实推进。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与开发加快实施,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,改造面积367万平方米。景区完善再添活力。谋划旅游项目81个,总投资588亿元。焦岗湖度假村、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38个项目加快建设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省级文明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。植树造林1.3万亩。上窑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,大通万人坑教育馆、龙湖公园创牌升级扎实推进。综合交通加快构建。骆岗机场淮南城市候机楼开业,淮蚌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完工,206国道改线工程、东西部第二通道、京福高铁淮南段加快建设,淮南东站正式开工。
服务业加快发展。落实扩大消费政策,家电以旧换新、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活动扎实开展。全年新开工房地产面积629万平方米,竣工面积210万平方米,分别增长166%、30%。淮南月星环球商业中心等项目开工,龙湖路地下商业街等8个项目加快推进。316家企业签订融资协议174亿元。招商银行淮南分行、淮河农村商业银行、凤台通商村镇银行挂牌成立,海通证券进驻淮南。筹建小额贷款公司5家、新批准开业11家。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,增长15%。
(三)强化“三农”工作,在城乡统筹上取得新进展
现代农业加快发展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,投入“三农”资金18亿元,增长28.6%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,增长23%。新增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个、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、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,认证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22个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。凤台县成功申报“中国糯米之乡”地理标志。省级潘集现代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园区开工建设。
新型农村扎实推进。出台关于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
的决定,完成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方案编制。新农村建设“千村百镇”、“1860”示范工程和“阳光村务”工程稳步实施。上窑洛河一体化、舜耕安成滨河型城镇建设步伐加快。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、省级生态村14个。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建设,累计流转土地15.5万亩。启动34.7万亩农村土地整治重大项目,报批各类建设用地1.47万亩。加强土地开发整理,新增耕地1.96万亩。荣获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市。
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。石姚段、洛河洼行洪区退建加固、泥河泵站应急维修一期、一批行蓄洪区撤退路和堵口复堤工程竣工,朱集灌区节水等工程加快推进。新建农村公路75公里,改扩建农村客运站7个。解决11.6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。“清洁乡村、美化家园”试点村扩大到122个。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400口、联户沼气工程3处。新建5座村镇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、7座村镇压缩式垃圾转运站。完成退网还湖1.5万亩。
(四)深化改革创新,在环境优化上呈现新变化
各项改革步伐加快。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待批。企业改革稳步推进,出台了皖淮机械厂改革重组、搬迁重建总体方案,完成1户中小企业股改。加大向扩权强镇试点镇放权力度,下放管理权限23项。市旅游投资公司挂牌成立。
科技创新步伐加快。抢抓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机遇,5个项目列入试点范围。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、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相继获批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、国家创新基金项目9个、省级以上创新试点企业5家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4家、高新技术产品28个。专利申请1300件、专利授权635件。荣获全省质量兴市优秀等次。毛集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区。谢家集被批准为省级科技特派员试点区。
节能减排步伐加快。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200个。22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深入推进,19个污染减排项目全部建成。拆除机立窑水泥生产线2条,关闭小煤矿2座,关停粘土砖瓦窑厂53座。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%,化学需氧量削减2.14%,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控制指标8个百分点。
(五)加强社会建设,在民生改善上得到新拓展
公共服务不断完善。投入资金10.6亿元,全面完成42项民生工程。新开工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点12个、续建10个、竣工11个,搬迁居民4.3万人。顾桥首采区村庄搬迁安置应急工程加快实施。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扎实推进,竣工面积58.6万平方米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.4%,高考升学率62.3%。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深入推进,目录类药品全部实行“零差率”销售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市级统筹,城镇职工医保、城镇居民医保参加人数分别达47.5万人、59万人。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426个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、社区卫生服务站38个。荣获国家文化“群星奖”1项,电视剧《念恩桥》开拍,淮南子文化发掘利用取得新成果。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,6家单位完成转企改革。建成乡镇文化站16个、农家书屋100个。我市体育健儿在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,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。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4个。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出台并在潘集试点,凤台县进入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。发放社会救助金2.1亿元,救助147.5万人次。新建、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0所,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8%。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市获批,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6.2亿元,当年使用率提高32%。建成经济适用房30.3万平方米、廉租住房9.8万平方米,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410.5元。
社会管理得到加强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.9万个,城镇登记失业率4.37%。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.8万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3.6万人。新建农民工创业园9个。淮南被批准为省级创业型城市。第六次人口普查扎实开展。人口低生育水平得到有效控制。深入推进“三项”建设和“三项”重点工作,积极解决社会矛盾,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。信访形势持续好转,进京、赴省、来市上访总量下降。切实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,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。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。民族宗教工作继续巩固,国防动员、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继续加强,妇女儿童、老年人、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,地方志、档案、地震、气象等事业取得新发展。
(六)加强政府自身建设,在管理创新上展示新作为
大力弘扬“五加二、白加黑”精神,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、
执行力和创新力。推进行政决策机制试点市建设,实行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列席市规委会制度。深入推进问计于民制度化、常态化,不断拓宽问政于民的新渠道。扎实开展“十二五”规划编制。加强政府立法,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5件,制定政府规章3件。办理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121件,政协委员提案421件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推进“一窗式”服务,审批效率大幅提升。强化“五位一体”大督查,促进闭环管理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,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,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,树立了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。
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还应看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。主要表现为:经济结构、产业结构、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加快,非公经济、园区经济、县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,服务业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,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;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,“三农”工作仍需强化;转变发展方式要求迫切,生态治理、环境修复、节能减排和耕地保护任务艰巨;城市管理水平不高,拆违控违力度仍需加大;改革开放需要深化,创新能力有待提高;安全生产不容忽视,维护稳定压力较大;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,公共服务有待加强,发展环境仍需优化。对此,我们将高度重视,采取切实措施,认真加以解决。
各位代表,“十一五”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,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,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。这是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市人大、市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,是全市人民奋发进取的结果。这里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全市人民,向驻淮部队、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,向各民主党派、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,向关心支持淮南现代化建设的驻淮单位和海内外朋友,
向在淮创业的投资者和建设者,表示衷心地感谢!
三、加速崛起、全面转型的“十二五”
未来五年,是淮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,也是构建“两型城市”的起步阶段,更是推进“一主两翼”的加速时期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、国家区域战略的全面实施、东部产业的梯次转移、安徽经济的加速崛起、全市集聚能量的陆续释放,淮南正迎来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。我们一定要立足新起点,把握新形势,顺应新期待,投身新实践,共同开创“十二五”发展的美好未来。
根据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《建议》,“十二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转变发展方式、加速崛起进程、实现富民强市为主线,以建设“两型城市”为着力点,以“四煤”发展为主要路径,以扩大开放和改革创新为动力,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,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市化、城乡一体化、合淮同城化、创新推动、可持续发展“六大”战略,推进转型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安全发展、和谐发展,打造依山傍水、滨河滨湖、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淮河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。
“十二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:到“十二五”末,实现三个翻番、四个提高。
三个翻番:即实现经济总量翻番,地区生产总值达1270亿元以上,进入千亿元城市行列;财政收入翻番,达212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,分别达3万元和1万元。
四个提高:即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,工业增加值达750亿元;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,城市化率达70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0亿元;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,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着成效,节能减排完成控制指标,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%;群众幸福感明显提高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3%以内,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%,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75%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.5‰以内,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,人民生活加速改善,社会保持和谐稳定。
“十二五”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是:
(一)坚持转型发展,加速新型工业化。推进转型发展,关键要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,培育“两型”产业,发展“两型”经济。坚持把立足煤作为转型发展的动力之基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构建安全、稳定、经济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,打造千亿级煤炭产业群、五百亿级电力产业群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提高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。坚持把延伸煤作为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。依托先进煤化工储备技术、煤化工产业园、大型煤化工企业,加强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、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化学品多联产系统、合成油多联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,推进煤—电—化一体化、煤—电—铝一体化、煤—电—硅—光伏一体化,打造双百亿级煤化工产业群。坚持把不唯煤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。提升煤机产业的集聚度、关联度和耦合度,建成国内知名的煤机成套生产线,打造双百亿级装备制造产业群。加快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,建设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、特种工程运输车辆制造基地、生物医药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,打造双百亿级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群、5个50亿级产业群。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建设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、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,实施“吨粮市”和新一轮“菜篮子”两大工程,打造现代农业加工物流园区、豆制品加工物流园区、农业投资公司三大平台,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00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0家,打造沿淮粮仓和省级绿色食品加工基地。坚持把超越煤作为转型发展的不懈追求。以城市大建设推动服务业大提升,加快发展文化、旅游、商贸、物流、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,着力壮大金融、保险、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,拓展新领域,发展新业态,培育新热点,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。着力提升商贸物流业,增强龙湖路商业中心、西部商业中心功能,规划建设山南新区商业中心,做大做强一批物流园区。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,打好淮南子文化、花鼓灯文化、少儿文化、豆腐文化和八公山旅游文化,实施千亿文化旅游振兴工程,打造文化之都。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,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,规划建设山南金融集中区,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。加强信息资源整合,积极发展物联网。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,完善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政银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打造“四点一园”自主创新高地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5%以上。到2015年,形成销售收入超千亿企业1户、超百亿企业10户、超十亿企业30户、超亿元企业100户以上。
(二)坚持绿色发展,推进新型城市化。把优化空间布局、提升城市能级、彰显五彩特色作为城市化的主要任务,推进“四规合一”,努力建设淮河明珠。打造滨河滨湖城市。实施跨河联动发展,推进淮河治理与主城区、北部新区一体化开发,加快滨河新城建设。推进高塘湖与东部新区、上窑古镇、交通枢纽一体化开发,加快滨高塘湖新城建设。推进瓦埠湖与西部新城区、旅游服务区一体化开发,加快滨瓦埠湖新城建设。推进凤凰湖与采煤沉陷搬迁安置区一体化开发,加快滨凤凰湖新区建设。推进毛集景区、园区、城区互动发展,加快滨焦岗湖生态新区建设。打造山水园林城市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,坚持绿色发展、低碳发展。以创新中国成立家生态园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,推进“四城联创”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,推进八公山与西部城区、舜耕山与山南新区、上窑山与东部新区一体化开发。实施“十大”林业工程,构建“六大”绿色体系。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,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。到2015年,建成区绿化率达45%以上、绿地率达38%以上、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,森林覆盖率达22%以上。打造“四宜”城市。以宜居为本,建设原生态的新区、现代化的老区、人本化的矿区。以宜游为要,念好山水经、打好文化牌、做好无中生有文章,建好能源城中的旅游城、旅游城中的能源城。以宜学为先,加快建设职教园区,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,打造学习型城市。以宜业为重,构建立体交通,发展综合运输。到2015年,城市建设投资超过2000亿元。
(三)坚持开放发展,开创合淮同城化新局面。把握新一轮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战略机遇,在更大范围利用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。以开放促进市场化改革。加大改革攻坚力度,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、市场、社会的关系,创造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。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引导非公企业、民营企业发展。理顺财政分配关系,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、服务业提升和县区跨越发展的税收政策。做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,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补偿机制。以开放提升同城化速度。把合淮同城化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强核之举,加强体制机制、基础设施、项目谋划、招商引资、市场准入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有效衔接,形成一体化的格局,提升合肥经济圈实力。推进合淮工业走廊建设,努力建成区域合作的引领区、承接转移的示范区、科技创新的先行区、高端产业的集聚区、跨越发展的增长极。以开放提高“引进来”水平。把招商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、“飞地经济”发展、深化央企省企民企合作、建立友好城市结合起来,打好招商引资“组合拳”。依托园区平台,高效推进招商引资,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安徽(淮南)煤化工产业园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淮南集中区。以开放加快“走出去”步伐。完善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的政策和服务体系,提高经营水平和投资效益。完善外贸促进机制,深入实施“外贸孵化器”工程,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,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和商务体系。以开放推动本土化进程。支持大企业领跑工业化、参与城市化、反哺农业现代化,做大做强总部经济。引导外来企业技术研发、产业配套、管理人才本土化,促进外资企业“落地生根”。调动县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激发内生活力,引导各地走因地制宜、特色发展之路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通过利用外资、引进内资、启动民资、扩大融资,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,力争6000亿元。
(四)坚持安全发展,打造平安淮南。牢固树立“安全为天、生命至上”理念,强化安全发展的政治责任,打造本质安全型城市。确保淮河安澜。坚持开发和治理并重,充分发挥淮河优势,加快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,统筹解决水多、关注水少、改善水脏、发展水运、兴建水景,打造安澜之河。确保煤矿安全。坚持“安全第一、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方针,加大煤矿瓦斯防治、火灾防治、水害治理力度。围绕装备现代化、系统自动化、管理信息化,实施人防、技防、物防相结合,打造现代化安全矿井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深入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,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,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,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。确保社会安定。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,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。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,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。完善稳定风险和信访评估制度,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,推进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联动。完善抗灾救灾、公共安全、社会安全、食品药品安全等预防预警体系,提升应急处置能力。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工作,努力形成社会安定、环境安全、百姓安宁的良好局面。
(五)坚持和谐发展,拓展城乡一体化空间。从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事情做起,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,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地区、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,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。建设农村幸福美好家园。围绕农业产业化,统筹县区开发区、农产品加工区和物流园区建设,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。围绕农村社区化,统筹推进新农村、新市镇、行蓄洪区和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、户籍制度改革,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。围绕农民现代化,统筹整村、整乡和整区推进,加快土地向规模集中。努力实现农业好收成、农民好收入、农村好局面。打造文化强市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,把文化融入产业培育、城市建设、招商引资和群众生活之中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,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、运行机制和发展格局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、均衡发展、规范发展,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,加快“学有所教”向“学有优教”转变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,积极发展学前教育,着力提升义务教育,全面普及高中教育,加快发展高等教育,支持发展民办教育,建立以就业创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,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,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。按照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的要求,整合医疗资源,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,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。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。促进就业一体化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,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、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,完善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。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。坚持广覆盖、保基本、多层次、可持续方针,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、社会救助体系全覆盖。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,建成市社会福利保障区、市防灾救灾指挥中心等重点工程。增进人民群众福祉。深入实施民生工程,着力提高民生工程质量和效益,建立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。坚持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,推进集中式搬迁、发展式安置、开发式治理,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让淮南的山更绿、水更清、天更蓝、人与自然更加和谐。
四、乘势而上、大有可为的2011年
今年是“十二五”的开局之年,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。主要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%以上,财政收入增长15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%以上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增长14%,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增长14%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3%以内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‰以内,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。
为实现上述目标,着力抓好七个方面工作。
一是推动“两型城市”规划、设计和建设
加强战略规划。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理念,贯穿于经
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建设之中,加强“两型城市”规划,出台总体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细则,推进“两型城市”建设。
开展系统设计。坚持高端定位,制定目标体系,突出工作重点,合理有序推进。建立健全导向机制,构建产业发展、对外开放、城矿乡统筹、行政、投融资、科技创新和人才管理等机制。
加快建设步伐。夯实“两型城市”基础,加快实施产业支撑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生态建设、城矿乡统筹、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、示范区建设等六大工程。加快培育“两型”产业结构、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。
二是推动投资、引资和融资突破
狠抓项目投资。坚持扩大有效投入,全年完成投资520亿元以上。新开工项目169个、续建339个。编制“十二五”投资项目库,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.2万亿。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并重,加大建设用地报批和调度力度,加快土地整体推进,新增耕地1万亩。建立项目审批“绿色通道”,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功能,建立三级联动电子政务监察网络。
狠抓招商引资。全面开展“招商引资年”活动,大规模、快节奏、高频率推进招商引资。发挥能源、载体和政策等综合优势,创新“一把手”、联络处、商会和节会等招商方式,精心组织工业、城建、服务业和农业等专题招商。强化招商引资硬约束,全年引进内资增长30%以上,利用外资增长20%以上。办好合肥经济圈第二次会商会,提升开放合作水平。深入有效地推进产业承接,加快“飞地经济”发展,引进一批牵动性强、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落户淮南。瞄准央企新一轮战略导向,完善合作机制,推动项目滚动发展。落实优化投资环境的实施意见,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推进工作机制。加强出口基地建设,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%以上。
狠抓市场融资。抓住并用好扩大内需政策,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配套资金。加快投融资公司改革和组建步伐,挂牌成立教育、农业投资公司。创新保险、担保、基金等融资方式,五大投资公司实现融资120亿元。创新银政银企对接方式,开展以企业和行业、园区和县区、产业链和供应链为基础的融资对接活动。引进市外金融机构1家,支持通商银行组建村镇银行。筹建小额贷款公司2家,开业2家。支持企业联保贷款。加强担保公司规范化建设,新组建5家。
三是推动工业、农业和服务业发展
促进工业提速。工业增加值增长15%以上,力争完成工业投资200亿元。建成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及组件、顾桥矿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。加快煤制烯烃及乙二醇、郑煤机舜立机械等重大项目建设。开工平电三期、淮沪二期、淮浙二期、新能源专用汽车生产线等项目。推动朱集东矿、朱集西矿、杨村矿核准开工。做好煤制气项目一期、洛电四期、2条1000千伏特高压、山南新区热电联产等项目开工准备。继续实施七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,出台加快纺织业发展实施方案。大力实施“223”工程,培育新的增长点。
促进农业增效。投入“三农”资金21亿元,增长15%。抓好
100万亩优质小麦、100万亩优质水稻、50万亩特种蔬菜、20万亩绿色大豆等标准化基地建设。出台加强“菜篮子”工程建设的意见。完成78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。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,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20%,达到120亿元。建成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、优质农产品基地检测点20个,认证无公害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20个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。加快“三个集中”,启动10个示范乡镇、50个示范村一体化建设。推进1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。完成6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。新增178个“农村清洁工程”示范点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,培训新型农民1.5万人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25万亩。新增退网还湖面积2.7万亩。抢抓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机遇,完成禹王泵站更新改造等6大工程,实施焦岗湖、港河、架河平原洼地治理项目,力争董峰湖行洪区调整改造、西淝河治理工程、高塘湖排涝泵站等项目批复实施。
促进服务业繁荣。继续推动消费升级,提前实现“双百亿”商贸战略。建成龙湖路地下步行街等7个项目,开工建设信谊国际购物广场等项目。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、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程、家电以旧换新活动,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流通一体化网络。开工建设安徽沪华物流园、宝元物流园,建成安成鑫海物流园、医药物流园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,开工建设大汉城、淮南子文化产业园、淮南大剧院、市文化馆、市图书馆等项目。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。办好第十八届中国豆腐文化节、第三届中国·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。开工建设房屋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,竣工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。
四是推动城市规划、建设和管理提升
统筹城乡规划与项目谋划。完成轨道交通、抗震防灾、上窑风景区、东部地区产城一体化等规划编制。完成主城区20平方公里、山南职教园区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。完善村镇规划。建立以规划生成项目机制。力争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00亿元。
统筹城市功能定位与基础设施建设。推动新区向宜居宜业跨越,以更大力度推进山南新区起步区15平方公里开发,支持淮南矿业参与山南新区建设,启动13.6平方公里开发。建成淮南二中、农民安置新村等12个项目,推进山南城市综合体、正源大厦等37个项目,开工建设市会展中心、五星级酒店等52个项目。推动老区向滨河滨湖跨越,以更高标准启动滨河新城、滨高塘湖新区建设,开工建设谢三村街道改造和16个老城区综合改造项目。整治城市旧小区30个。推动矿区向环境友好、安全和谐跨越,改造棚户区320万平方米、竣工122万平方米。推动景区向区域联动、旅城一体跨越,提升八公山、上窑、焦岗湖、茅仙洞风景区水平,建成龙湖公园二期,力争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开园,加快建设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等20个项目,开工建设舜耕山风景区、淮河公园、淮西湖公园,规划建设山南旅游主题区、春申君及楚文化旅游区、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区、淮河民俗风情带。
统筹立体化交通与精细化管理。对外发展综合运输,建成淮蚌高速公路,做好济祁、淮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;建成淮南东站暨站前广场,推进商杭高铁前期服务工作。加快孔李淮河大桥建设,开工建设淮河隧道、淮南新港;规划新桥机场淮南航站楼,开工建设淮南大道、九龙大道和山南新区快速路网。对内构建立体交通。制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意见。优化县区路网和公交线路。启动智能交通安全系统建设。开工滨湖大道等7个新建工程、朝阳西路等12个改扩建工程、电厂路等3个下穿立交工程,推进卧龙山路等9个续建工程、国庆路等6条道路亮化工程、城市防洪排涝工程,建成东西部第二通道等15条道路。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,创新城市管理机制。推进以公司化运作为核心的环卫市场化管理机制,建立以网格化为基础的绩效管理机制,实施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城市联动管理机制,落实以规划为重点的依法管理机制。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,开展城管志愿者服务活动。强力拆除和制止违法违规违章建设,建立监管长效机制。加大城市交通管理力度,集中整治乱停乱放、乱穿乱行、乱涂乱画等行为。加强新型社区建设,完善社区功能。成片造林1.3万亩,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。
五是推动县区、园区和非公经济壮大
夯实富民强县强区基础。加快建设东部城区特色工业基地、商贸物流基地、现代服务业基地,打造产城一体化样板区。支持西部城区装备制造、现代商贸、旅游文化、现代农业发展,打造滨湖新城。支持凤台非煤产业、非公经济发展,积极争创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,提升在中部百强县、安徽十强县中的地位,发挥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作用。出台加快北部新区发展的意见,支持能源配套、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做大做强,建设新型煤电化主战场。发挥毛集政策优势、创新优势,加快生态旅游、特色农业和新型工业发展。
培育新型园区增长极。发挥园区对外开放“主阵地”作用,完善园区“八通一平”,推进产城一体、功能集聚和扩容升级。实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战略,主要经济指标均增长20%以上。开工建设轻纺服装鞋帽工业城等17个项目,加快建设淮南月星环球商业中心等20个项目,确保北新建材等19个项目竣工投产。加快安徽(淮南)煤化工产业园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淮南集中区建设,分别完成投资20亿元、15亿元、5亿元,共引进资金20亿元以上。推进40户企业退城进园。支持县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建设。
促进非公经济发展。认真落实非公经济发展新36条,继续实施民营经济发展“4511”腾飞计划。深入推进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,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,对民营企业实行动态支持。积极培育省级专业集群镇。全年新增民营企业1000户以上、个体工商户3500户以上,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6%以上。
六是推动改革、创新和环境优化
增强改革活力。争取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。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,规范“出中心”企业资产管理。深化建安总公司等3户企业改革重组,再培育3户上市辅导企业。启动国有企业职工债权清偿等工作。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探索公立医院改革。统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深化事业单位改革。启动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。加快潘集户籍制度改革。
增强创新动力。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,加快毛集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,争取潘集批准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。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。探索在开发区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。创新中国成立家防爆电气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,启动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淮南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,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。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、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、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项,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,增长50%。新增省级名牌4个、商标16件,力争实现国家级名牌、商标零的突破。主导制定国家标准2项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申请专利1500件以上。
增强环境引力。坚持发展与治理兼顾、疏导与防堵结合、增优与减劣并重,加大改造、限制和淘汰力度,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。推进合同能源管理,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0家以上。启动火电行业机组脱硝工作。开工建设潘集区、毛集实验区、上窑镇等污水处理厂,拓展西部和凤台县污水管网,建成山南污水处理厂。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,开工5个村镇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。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个、省级生态村3个。
七是推动民生、社会和平安建设
着力改善民生。实施42项民生工程,其中省级33项,保留市级8项,新增农房改造和城市旧小区综合整治1项。积极推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“后湖模式”、“鑫森物流模式”,创新凤凰湖综合安置模式。强化企业和政府责任,完善地矿协调长效机制,设立综合治理发展专项资金。加大采煤沉陷村庄征地拆迁安置力度,推进应急工程建设,新开工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点10个、竣工8个。推进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,完成廉租住房6万平方米,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4万平方米。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。完成26个乡镇文化站、251个农家书屋建设。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,保持价格基本稳定,保障市场供应。
着力发展教育。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。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。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,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65.8万平方米,重建校舍12.8万平方米,建成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。支持高等教育发展,开工建设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、淮南技师学院。支持职业教育、特殊教育和民族���育发展。继续实施“人才青苗工程”。新建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。
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。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、合理使用机制,全面推进“规范药房”建设。规划建设市立医院、市精神卫生中心、市职业病防治院等7所医疗机构,完成4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。建成全市农村卫生室信息网,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“一卡通”。巩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成果,实现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。建立医疗救助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。统筹人口计生工作,提高人口素质。
着力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。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平台,新增
城镇就业3万人、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.7万人。加快创业园和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建设,完善全民创业服务体系。强化欠薪防范和处置,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。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,加强扩面提标,完成“五险合一”154.2万人。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范围,建立非就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。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。加快市老年公寓建设,建成市光荣院。落实五保政策,集中供养率达45%。完成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。
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,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深入推进“打击犯罪新机制”建设。持续开展大接访活动,努力做好信访稳定工作。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、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,依法治理超载超限,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。加强食品药品监督、工商、质监等工作,提高市场监管水平。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,密切军政军民关系,争创全国“双拥”模范城市。高度重视妇女儿童、残疾人和老龄工作,全面发展外事、侨务、地震、气象、档案、地方志等事业。
各位代表,完成未来五年战略任务,实现“十二五”精彩开局,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,需要政府主动作为。我们必须志存高远、勇挑重担、破浪前行,推动各项工作提速、提质、提效。一要增强科学发展、跨越发展的能力。面对转变方式、优化结构的艰巨任务,唯有科学发展,才能全面转型。面对你追我赶、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,唯有跨越发展,才能富民强市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,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、深化改革创新的能力,增强工作的预见性,把握工作的主动权,提高工作的执行力。必须科学决策,使各项政策更加符合淮南实际,经得起历史检验。必须依法行政,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,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。必须求真务实,树立“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、争不到先进就是落后”的进取意识,提升标杆,争先进位,勇攀高峰。二要提高改善民生、维护民利的本领。要坚持群众观点,站稳群众立场,健全群众工作制度,切实加强网络问政,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。要坚持群众路线,想问题、做决策、干工作,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,持之以恒地为群众办实事、做好事、解难事。要坚持群众方法,自觉深入困难最集中、矛盾最复杂、群众最需要的地方,认真解决企业改制、征地拆迁、环境保护、劳动争议、涉法涉诉等领域的突出问题,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,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。三要秉持“五加二、白加黑”的精神。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、只争朝夕的工作状态。要切实增强干事创业的主动性、创造性,真正把心思花在谋发展、抓发展上,把精力用到干实事、求实效上。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、轮岗交流机制,实施民主评议科长活动,让能干事者有机会、会干事者有舞台、干成事者有地位,培养任劳任怨、无怨无悔的职业精神。四要树立风清气正、高效廉洁的形象。要自觉接受人大、政协、舆论和社会监督,重视司法监督,加强审计监督,认真听取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。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要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,对失职渎职、不作为和乱作为的,严格行政问责。要厉行节约,规范公务接待,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。要认真贯彻《廉政准则》,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,始终保持为民、务实、清廉的优良作风,树立勤政、廉政、优政的良好形象。
各位代表,新的任务光荣艰巨,新的目标催人奋进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,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,坚定信心,奋发图强,努力把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宏伟蓝图变成跨越发展的美好现实,奋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!
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,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。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,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。
  • 姓  名:

  • 联系方式:

  • *内  容:

  • *验 证 码: